“ 手术不是结束,是康复的起点。”
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201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功完成第12次手术,术后她留在美国进行康复训练。在漫长治疗过程中,“运动康复”一词曾被郎平多次提及,因为它是伤痛运动员们的福祉,是能够让他们重返运动场的希望。
郎平也曾反复强调运动康复的重要性:“手术的地方虽然不疼了,但周边的肌肉一定要恢复,用它来保护手术的位置,所以我觉得康复是比手术时间更长、更需要耐心的一个项目。”
手术真的不是治疗的结束,而是康复的开始!
1、我不是运动员,为什么也要康复?
康复治疗有三大作用:
其一,在损伤早期包括手术后,康复治疗可以预防由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,保证术后的病人安全。
其二,康复治疗可以恢复身体损伤的结构。俗话说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,但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是不科学的。比如骨折,无论是手法复位还是手术固定,如果没有合理的康复治疗,一味地绝对静止固定,那么骨折是不会愈合成正常的形态甚至可能发生不愈合的情况;如果盲目、过早锻炼,还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。
其三,也是康复治疗最重要的作用,也就是恢复身体的功能。很多人都有过“崴脚”的经历,有些人几天就好了,可临床上也有几年都“不好”的病例,骨骼、韧带都没有损伤,但就是无法恢复正常的步行能力,这样的患者就需要康复治疗。康复科医生从损伤功能、活动范围、平衡能力、耐力力量等多方面给出整体的康复治疗处方。
无论是专业运动员,还是普通患者,术后的康复介入一定要尽早,只要患者病情许可,便可开始康复介入,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,减轻残疾,预防复发,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,降低医疗费用,优化医疗资源配置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。
2、好的康复治疗,和手术同等重要
在国际上,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、临床医学并称为医学科学领域的“三驾马车”,并驾齐驱。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关系失调,可以很直接地体现在病人身上。相当比例的病人在治疗之后,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生活质量,他们甚至以为,疾病的后遗症不可避免。
43岁的史女士:
多年前骑自行车时摔倒,右脚踝骨折,从此走路就有点跛。她认为这很正常:“骨折过,总会留下点残疾的。”
65岁的戴老伯:
2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,及时的接受了心肺功能训练,如今可以和以前一样从容的上下5楼,完全不成问题。
其实,疾病的后遗症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。如果能在早期接受康复训练,很多病人的功能恢复效果会非常好。一个好的康复治疗,效果甚至不亚于一台手术!
按照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,任何一个临床医学学科都需要康复医生跟进辅助。做不做康复,病人的生活质量可能有天壤之别。
3、临床各科与康复科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
随着人们康复意识的不断提高,专家认为,康复思想应贯穿到疾病治疗的全过程。所以,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,围手术期或损伤后的早期急性炎症期的康复。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、每个人的恢复能力,这个阶段有的可能几天有的可能一两周,一般在住院的手术科室完成。
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消肿止痛,尽量恢复关节活动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。包括各种评估和检查,了解肢体或关节的肿胀疼痛、皮肤温度的波动,关节的活动度、相关肌肉的肌力、身体活动情况。
第二阶段,是结构与功能恢复兼顾的组织激化期康复。这个阶段要根据损伤的不同组织愈合的时间不同来分别处理。这时,除了继续关注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是否疼痛外,还要开始对患者的一系列功能进行逐步恢复。
第三阶段,是对功能恢复进一步提升阶段的功能重塑期康复。这个阶段可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,这个阶段也意味着患者要恢复整个生活工作需求的整体功能。比如对于运动员的损伤,除了要满足他的日常生活能力,还要尽快恢复重返赛场的能力。